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怎么学?网课笔记有吗 _医学检验考研班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怎么学?网课笔记有吗 _医学检验考研班

  1.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这两大传统。

  (1)希腊传统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一—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古希腊文学就蕴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2)希伯来传统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蕴含的“人”

  的观念,经由中世纪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把《圣经》作为希伯来民族的神话与史诗去理解时,却很难看到希腊神话与史诗中那充溢灵性与原始欲望的神、英雄与人。在那里,有的是神化的人,而非古希腊式人化的神;是人向神的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萎缩,而非希腊式的神向人的下滑,人的主体性的高扬。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视频网课讲解二:

  2.欧洲文学对人的观念的体现(1)

  “人”向“神”的提升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把自身的本质属性——理智、意志、善——集中起来,变成一个在人之外、之上的对象,即上帝,而人自己则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反而变得渺小低微,只能匍匐在它的脚下。

  由于上帝的力量的无比强大和无所不在,又由于所有的真善美以及人的希望都集于上帝一身,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们都追随上帝,以上帝之神性价值为标准,因而,他们在总体上缺少希腊神话中英雄们那种自由意志和原始野性;他们不是人化的神,而是神化了的人;他们往往因神性的附着和原始生命力的销蚀而显得威力无穷,而不是因人智的充分施展、原始生命力的外现而显得神通广大,人的原欲被来自神的那种理性制约着

  他们的形象虽显示出了神的崇高,却缺少了人的生命的亮丽与灵光,使人性变得苍白与贫乏,也就少了几分艺术的震撼力。

  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后世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然而,当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极端之后,上帝就成了人的异己力量。这种情形在欧洲中世纪后期表现得特别明显。随着上帝权力的畸形膨胀,人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人的主体性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基督教沉重的十字架使人与自我本质分离,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命的本能冲动、个性的合理要求、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都被教会的教义视为罪恶的和无意义的,人性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人本意识已蜕变为神本意识,原始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基督教也就走向了人性的反动。于是,对新的文化模式的追寻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视频网课讲解三:

  (2)“人”与“神”的冲突

  人性的觉醒

  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等思想,是和基督教的文化内核相冲突的。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冲突的焦点。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从上帝那里找回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也即人自己,因而,这种冲突实质上也就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冲突。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自由”与混乱相伴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性。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而也使文学中“人”的观念产生了新变。牛顿、哥白尼、莱布尼兹等人的自然科学成果告诉人们:宇宙是井然有序的,因而人类社会也应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体的人的自由必须合乎或服从社会规范,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体现出了它的历史进步性,在宗教信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早先的上帝远离了人间事务之际,人们希望像当时的路易十四这样的专制君王承担起拯救人类、造福民众的大业,给社会以理性与规范,给失去了上帝之依托的人带来一份安全感。专制君王在人们的精神心理上成了“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这种“王权崇拜”固然使公民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个性自由,但被神化的“人间上帝”毕竟是人自己,因而这是人对自我拯救而非上帝拯救的一种乐观与自信,也即对人自己的乐观与自信。

  从这种意义上看,16世纪、17世纪的“王权崇拜”与专制主义也具有人的解放的意义,这是文艺复兴以人权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延续、在政治领域结出的硕果。正因如此,人文主义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都崇尚“古典”:前者侧重于古希腊,后者侧重于古罗马。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视频网课讲解四:

  理性的张扬

  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启蒙的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但是,启蒙文学的“理性”是从“自然法则”角度提出的人的天然拥有的全部知性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不凭借任何外在的权威与力量(包括神与“人间上帝”的力量)去认识真理;启蒙文学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所以,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这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

  正如康德所验证的那样,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之间处于二律背反的永恒矛盾之中,因而,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浮士德一生执着地探索与追求,表现了他对个性自由与实现生命价值的乐观精神,但最终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启蒙文学把“人”的问题的探索推向了更广表的天地,即对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的理性追求,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学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世纪欧洲文学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2.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3.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有何成就?

  4.《神曲》的现实性与艺术特点。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视频网课讲解五:

  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征

  1.文化历史背景

  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即封建社会时期。本书把中世纪文学只限定在5~13世纪末这段时期出现的文学,即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文学。

  欧洲中世纪的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难起步的。北方蛮族日耳曼人摧毁了文明相对而言高度发展的西罗马帝国,把古代文化和文明的重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帝国的废墟上,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等又经过长期的混战才把各自的疆域稳定下来并建立起了很多小国。

  2.基本特征

  这样的现实导致欧洲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政治上的诸侯国(大公国),经济上的采邑制(农奴对封建主依附关系)、文化上的基督教化,等等。可以说,欧洲中世纪的文明是在蛮族入侵西欧造成古代文化和中世纪文化的严重断裂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很多已有文化要素的融合和在基督教基础上新创的特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视频网课讲解六:

  3.欧洲中世纪文化四大板块

  欧洲中世纪文化在基督教文化的作用下经历了由分散个体到集中整合的过程。10世纪之前的欧洲中世纪隐含着四大地缘文化板块:

  (1)以罗马城为中心并以拉丁语为载体的西欧基督教(天主教)文化板块。

  罗马教廷在宗教活动中使用拉丁语以及由神父阐释宗教思想的独特方法,并推崇以古代希腊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宗教教义,逐渐形成了西派基督教会的风格。

  (2)第二个是以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正教文化板块。

  罗马帝国在分裂前,由于地理的差异,已经显示出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差异的迹象。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教会因其所在的地理方位,保留了较多的希腊文化传统,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希腊语,故习惯上称之为希腊教会或东派教会。东派教会神学家以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探讨神学问题,对基督教的神性和人性问题显得非常敏感,而对于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却远远比不上西派教会那么关注;教会也长期处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之下。

  (3)第三个是北欧的文化板块。

  主要是指挪威、冰岛、芬兰等地区的文化。在欧洲大陆的封建化急骤发展的时候,北欧地区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北欧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主要体现了氏族社会解体前后的社会现实。

  (4)第四个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地区文化板块。这几个地方曾经属于欧洲古代文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域。但是,自从公元711年之后,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等地有700多年的时间,因此这些地区阿拉伯文化高度繁荣。

  在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这些不同的文化板块逐渐被统辖到欧洲大陆的社会进程和基督教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来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考研怎么学?网课笔记有吗 _医学检验考研班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